6686官网

到现阶段位置上: 首页 6686官网 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

科技日报:京城最大垃圾场如何变身美丽园博园

发布时间:2013-05-27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


  在5月26日出版的《科技日报》中,头版以《京城最大垃圾场如何变身美丽园博园》为题,报道了中国6686官网 科工集团公司七院如何将昔日的垃圾场变身成为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


图为科技日报电子版


原文如下:

  周日特别策划

  花海在山坡上奔涌着,仿佛随时会流淌下来;落差约有六七层楼高的叠瀑,在巨石绿树间辗转下行,落入清澈的湖水;水花飞溅中,一个神秘的“水帘洞”若隐若现,人们可以踩着湖中的石块,在炎炎夏日里体验清凉快感……这犹如仙境般的美景,出现在北京园博会锦绣谷景区里。

  5月18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西郊丰台区永定河畔开幕。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的建筑垃圾场。

  永定河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此前已断流30多年。“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裸露,两边土地沙化严重。每到冬春季节,西北风顺河道而下,京城顿时风沙弥漫。”中国6686官网 科工七院(中国6686官网 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七院”)勘察专家闫德刚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北京园博园环境整治和勘察工作由七院承担,具有面积大、工期短、填土深等多项难点。两年间,该院项目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将遍地砂石、环境恶劣的垃圾场,变成能够造园置景的生态园区,打造了我国城乡结合部环境“脱胎换骨”、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范例。

  改造京城最大的垃圾场

  回想刚刚进场时的情景,闫德刚至今仍“心有余悸”:“风一刮,漫天黄沙。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酸臭的味道。那场景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供应城市建设,干枯的永定河下游,大量的砂石被采掘,形成的大坑被用来回填这座城市产生的垃圾。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北京最大的建筑垃圾场。将园博会选址于此,目的是恢复永定河昔日的容颜,为北京西部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造福,并为我国生态环境修复作出典范。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下了血本”,先后投入上百亿元。

  然而,要将垃圾场真正转化为生态园,仅有高投入远远不够,更需要大智慧。

  园博园的建设场地南北长3.5公里、东西最宽300米,面积约为颐和园的两倍,内有13.3公顷的巨大砂土坑。根据规划图,填土区内规划有园博会主展馆、锦绣谷展馆、管理用房、湿地、道路及管线等建筑物。其中,道路、管线遍布于整个场区,各城市展馆也分布于场区。

  “连续十几年的疯狂填埋,使这里的地基极度松软。如果不经处理,很难实现图纸上的构想。”闫德刚介绍说,垃圾场占整个园博园总面积的60%左右,其中填土深度需超过10米的占80%—90%,最深的超过30米。根据设计要求,夯实处理后的场地土承载力要达到150千帕(即每平方米的承载力达15吨),这样的地基才能承建园区内5层以下的管理用房及一般的城市展馆。而对一些重大展馆和具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还需对地基再进行专项加固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根据设计规划要求及场区地质条件,项目人员经过对工期、处理深度、经济及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对填土区采用了强夯与碾压,对锦绣谷景观区采用削坡、挡墙、土工织布等多种施工方法。

  “所谓强夯,即强力夯实法,指利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让8—30吨的重锤从6—25米高度自由落下,对深层土进行分层夯实。对表层则采用分层回填碾压措施。”闫德刚说,由于处理对象为杂填土,厚度、性质变化很大,项目人员需根据场区不同地段要求,确定强夯能级以及处理深度。施工过程中,项目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加固过的地基进行了检测,确保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同时为减小震动对周边居民、建筑物的影响,还采取了隔震沟等方法阻止震动波的传递。

  攻克土壤降温难题

  勘察过程中,项目人员发现场区部分地段为原石灰厂废弃的渣坑,坑内含有大量含石灰的渣土,土体温度异常并有热气散出,地下平均温度达46摄氏度左右,很不利于园林绿化。他们联合清华大学有关专家,对高温区域进行调研,结论是存在大量石灰成分,在熟化过程中放热,从而产生高温,会对地面植物产生影响,需要进行降温处理。

  “高温区的处理工作成了园博园项目的难题。如果不把这些石灰处理掉,花草树木就不太可能在上面生长起来。”工程现场总指挥吴生权说。

  经过分析研究,项目人员采取了两种工艺方式。一是土方挖掘加用水喷淋工艺,即对高温区域进行挖掘,将挖出来的土方分层进行淋水处理,使之放出热量;二是隔热通风工艺,在选定高温区域内,距离地面一定深度的地方,建造一个隔热通风层,往里布设管道和抽风井。该隔热通风层通过自然通风,将该层以下的高温与上部地层的土壤隔离,并通过管道把传入的热量排放到大气中,从而使隔热通风层上部的土壤温度接近正常土壤温度,满足园林绿化所需的条件。

  另外,场区内局部甲烷超标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对此,项目方解释说,园博会是在垃圾场上建起来的,尽管主要以建筑垃圾为主,但不可避免地混杂了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在密闭环境下发酵,生产沼气,造成局部甲烷含量较高。

  勘察结果表明,这些生活垃圾分布范围很小,埋得比较深,对土地使用不会造成明显影响,无需特别治理。但为保证开园后的安全,项目方仍然将其全部挖除处理。

  化腐朽为“锦绣”

  在园博园中,有一个巨大的下沉式景观花园,叫锦绣谷。这个花园提取了传统“燕京八景”的精髓,内设有燕台大观、风篁清听、云台叠翠、云飞霞起、绿屿花洲、林天霞影、采芳云径等景区,以及大型山石叠水、花卉瀑布等景观,成为本届园博会的一大亮点。

  实际上,锦绣谷原本是永定河河床的一部分,曾作为采砂场,后来变成建筑垃圾填埋场。直到本届园博会筹建时,仍然留有一个面积约10公顷、深达30米的大砂坑。设计者利用既有地形,将其规划成一个下沉式景观花园。

  但要想真正达到设计效果,土地整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土地整形工作完成,景观才能进入实质阶段。闫德刚介绍说,锦绣谷的四周边坡均为垃圾土,土层稳定性很差;而且是临空面,强夯方法很难加固密实;另外,在长期风吹雨淋的环境下,坡上的花草树木很难稳定成活。对此,施工中采用了削缓坡度、分部放台阶、土体中加铺土工织布、坡底采用挡墙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了锦绣谷的边坡失稳问题。

  此外,高科技也已深入到园博园的各个角落,锦绣谷的“精准灌溉”技术便是其中之一。锦绣谷里修建了两个储存降雨的蓄水池,用于花木灌溉。技术人员把景区内每一棵树录入系统,算出每棵树的“饮水量”。再通过另一套监测系统,测算每次下雨时树周围的降水量是多少,最后将各项数据综合,便能精确地实现对每棵树灌溉量的调整。仅此一项智能控制系统,就能节约50%以上的灌溉水,成为园林节水的新典范。

  园博园环境整治工程中,地基处理覆盖率达到了园区总面积的90%。有趣的是,园中也保留了一处土壤切面,用玻璃幕墙封了起来。在那里,参观者可以了解园博园地基的曾经面貌,感受永定河文化的历史变迁。

  (科技日报北京5月25日电)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450db57205effbfa3b5a867326d8b164";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